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 正文
军营观察丨充盈在三尺机台的“能量磁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3-08-16 07:55:36
字号:

一营有个“夸夸会”

■空军报记者 徐东亮 董 宾

上等兵黄思思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站上“C位”,成为全连焦点。


【资料图】

西部战区空军通信某旅一营一连俱乐部内,官兵围坐一圈。黄思思站在中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思思,你的善良一定会传递给更多战友”“思思,你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听着战友们发自内心的夸赞和鼓励,黄思思笑着笑着,泪水不觉滑落。

从高三到大学,黄思思先后3次报名入伍,却因种种原因总是与军营擦肩而过。两年前,已经参加工作的黄思思,第4次报名并如愿从军。

来到部队后,尽管黄思思非常努力,但她的业务水平始终在中游徘徊。

近期,军士选晋工作即将展开。“自己能否留下来?军旅梦想是否还能继续?”黄思思有些迷茫。

“多夸夸我吧,这样我会进步得更快。”前几天,黄思思小声嘟囔的一句话,让指导员黄文悦记在心里。不久,连队举行了这场“夸夸会”。

“战友们的夸奖和鼓励,使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夸夸会”后,黄思思递交了留队申请,决心继续追逐自己的军旅梦想。

黄文悦告诉记者,表扬是青年官兵成长的雨露。采用“夸夸会”这种形式,可以让大家发现战友身上的优点,在相互欣赏、彼此鼓励中解开心结,进而让梦想之花能够尽情绽放。

“夸夸会”,是这个营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营党委坚持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官兵,始终突出官兵的主体地位,紧贴时代发展和部队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基层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方法途径,取得了较好效果。

充盈在三尺机台的“能量磁场”

■刘 畅 刘海洋 空军报记者 徐东亮 董 宾

西部战区空军通信某旅一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刘 畅摄

用真实赢得信任,用真情激发共鸣

铃声响起,娴熟应答、闻声记录、运指如飞……好一群干净利落的话务兵。

西部战区空军通信某旅一营一连二级上士马姝颖和战友们每天要重复这样的操作千百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看似单调枯燥的重复背后,连队积蓄力量不断发展,连续32年保持先进,“巾帼先锋”成为连队一代代官兵共同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

几十年来,传承一种精神、传递一种认同,这群官兵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来到连队荣誉室寻找答案。“看,总机排第一个代号‘23号’就是我的!”马姝颖指着一面“代号墙”,言语中满是自豪。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枚枚翅膀形状的徽章泛着银光,上面刻着一个个数字,下面是对应士兵的名字。

“代号越靠前,说明放单越早、专业越强。”指导员黄文悦告诉记者,马姝颖刚来连队时,“23号”这个号码属于她的带教“师傅”。为了像“师傅”一样练就过硬本领,马姝颖勤学苦研,坚持不懈。整整5年后,她把写有自己名字的标牌亲手放在“23号”下面。此时,她的“师傅”已经退役。马姝颖第一时间打去电话:“今天,我终于成了你!”

在黄文悦看来,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诀窍,就是“真情”二字。

入伍前,上等兵李蔚曾在某重点大学就读。刚来连队时,她对背记号码非常抵触。连队思想工作骨干轮番上阵,却效果平平。

正面不行,那就迂回。黄文悦安排李蔚担任连队创排的情景剧主角。排练半个多月后,情景剧在全旅演出大获成功。后来,黄文悦发动李蔚登上连队故事会讲台,讲成长经历,晒获得荣誉。

那一天,黄文悦把李蔚领进荣誉室。“巾帼风采墙”上,那头戴耳机、眼神坚定、军装笔挺的话务兵剪影,让李蔚像见到明星一样羡慕不已。那一刻,她悄悄许下心愿:“这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渐渐地,李蔚找到了自己在连队的价值。那个“干啥都要争第一”的姑娘又回来了。很快,她凭着刻苦努力,在同年兵中第一个放单。

用真实赢得信任,用真情激发共鸣。秉持这一理念,他们深入挖掘先锋人物故事,设立“代号墙”“巾帼风采墙”,将连队的特有精神具体化、实物化、群众化,与官兵练兵备战、工作学习、思想实际紧密结合,使之可信可学、可触可感。

记者漫步营区“先锋书吧”,翻看官兵们制作的党史手抄报。从南湖红船到今天的复兴巨轮,手抄报一笔一画赞颂伟大成就,一字一句述说爱党深情。连队还设计了一个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本。官兵在学习本上记录所思所悟,时不时还冒出一两句“金句”。走廊墙壁上,张贴着二连官兵自己总结提炼的连队精神。

“这里看星星最清晰,守家国最安心。”一营教育课堂上,主讲人、三连中士黄靖用旅《军鸽报》上的这句话开篇,阐述了“奉献的青春很精彩”的道理。这句话,摘自该旅高原驻训官兵的日记。

短短一句话,配上雪山月夜、官兵坚守的照片,黄靖与战友分享起自己随文艺小分队慰问高原驻训部队的感受,战友们沉浸其中。

“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样子!”黄靖用这句话结束讲课。营长田丰欣慰地说:“每名官兵都是连队精神之树上的一片叶子,在吸收养分受到滋养的同时,也繁茂着大树。”

记者把目光投向窗外,营院雨后的香樟树上,每片树叶都带着晶莹的水珠。绿叶映衬下,香樟树的枝干更显挺拔、郁郁葱葱。

西部战区空军通信某旅一营在业余时间组织才艺展示。刘 畅摄

用新视角观察时代之变,拿新办法回答时代考题

晚饭后,是官兵难得的闲暇时光。

几名士兵走到手机柜前,刷脸、开柜、拿出手机,或和亲友聊聊家常,或看看新闻资讯,各得其乐。

聊起手机管理话题,该营教导员陈乐有话要说:“手机管理,既是‘出不起的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道时代考题。”

以往,上级关于安全问题的通报中,有些问题就与违规使用智能手机有关。每次学习通报,陈乐心想:“手机变‘手雷’,破坏力可不小!”

严管,不少官兵却不买账。当初,营里规定官兵用手机逐级报批、统一管理,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但由于不少官兵值班“三班倒”,等值班回来手机已经入柜上锁,一旦家里有急事需要联系,急得四处找钥匙;面对各级检查,不少官兵“吐槽”,不尊重个人隐私……

时间久了,不少人有了“小心思”:有的到交手机时间了,想办法拖延几分钟,就是为了再玩上一把游戏;有的迎接检查交手机之前,清空聊天上网记录、卸载软件,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更有甚者直接“恢复出厂设置”。

陈乐认识到,就像当初网络被大家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一样,手机本身不是危机,真正的危机是——手机的管理者面对改变或置之不理,或未能及时正确应变。

变化,从意识到变化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该营发扬民主,通过问卷调查、基层座谈等方式,引导官兵为手机管理出谋划策。他们依据条令条例,综合官兵意见后出台相关规定,只要没有安排集体活动,官兵在业余时间可适时取用手机。

不久,在旅党委机关的支持下,一套包括手机柜在内的手机管理系统“落户”每个连队。官兵在规定时间刷脸取用手机,手机入柜后自动充电,手机超时不还,系统会自动锁柜提示。

据介绍,旅里还推出了相关配套措施,既提高检查效率,又保护官兵隐私,确保官兵安全健康上网。一套操作下来,该营官兵纷纷表示,手机使用更方便了,遵守相关规定的自觉性也更强了。

陈乐还提到管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正向管理。他认为,正向管理相对“封堵”和出问题后的补救,是以新视角观察时代之变,拿新办法回答时代考题。

以新视角审视管理,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老方法、老套路,显得格外刺眼。曾经,为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营连两级尝试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但内容老套、形式单一,大家并不认可。

经反复研究,该营从增强“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决定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根据官兵多才多艺的特点,成立舞蹈、乐器、手游等兴趣小组,开展形体管理、瑜伽、健身等业余活动,官兵自愿报名参加。

各项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由于对了“胃口”,官兵参与度明显提高,对手机的依赖明显减轻。

话务员李想加入宣传文化兴趣小组后,靠着绘画特长,收获了越来越多点赞。她还学会了照片处理、视频剪辑,并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兼宣传文化站站长。

战友小王入伍前自制力较差,手机几乎不离手。她主动报名参加学习小组,今年顺利考上军校。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恋问题看似是官兵的“私事”,可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婚恋受挫、乱交往等“大事”。该营从正向管理入手,针对官兵接触面狭窄、交友信息闭塞、婚恋选择对象受限等因素影响,主动协调组织适龄未婚青年“联谊会”;邀请来队家属宣讲婚姻与家庭、责任与担当的关系,帮助官兵找到婚恋与军人职业特殊性之间的平衡。

随着婚恋教育和管理方法的变化,官兵的婚恋观也在悄然改变。

二连指导员晁昱的爱人田浩,在另外一个单位任指导员。双军人家庭,有特殊的“风花雪月”。那年,随着二人举办婚礼的日期临近,田浩突然接到带队外出执行重大任务的通知。于是,他们在出发前一天,提前举办了婚礼。

三连二级上士许真的爱人在某部服役,是所在部队的“十大标兵”。两人结婚后,夫妻和双方父母相隔四地。指导员李骞专门找她谈心,告知按照新的政策,两人可以申请调动到同一个驻地。许真和爱人商量后,考虑到当下各自发展前景和现实因素,对指导员说:“我们约好了,都舍不得各自的连队和岗位,要趁年轻多奋斗几年。”

记者了解到,许真装修新家时专门做了一面置物墙,用来摆放她和爱人的奖章证书。

西部战区空军通信某旅一营为官兵设置手机柜。孙立尘摄

有种关切叫“被看到”,有种温暖叫“被信任”

周五下午,一场心理行为训练如约而至。

只见官兵手拉着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手链”。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大家在手不松开的条件下相互协作,钻、套、转,最终形成了一个圆圈。

“像这个‘心有千千结’的游戏名字一样,官兵心中难免有‘疙瘩’。做好经常性心理工作,就是要做好一人一事工作,扎实开展谈心交心,解开这些‘疙瘩’,让官兵的心气通畅。”陈乐介绍,在一营,大学生士兵占比近半,还有几名是研究生,不少战友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和过去的士兵相比,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民主意识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是青年官兵“情绪不稳变化快”“眼见不平吐槽多”等现象。

“可别小看战友们的‘吐槽’,这里面有他们的思想电波、心理密码,带兵人必须学会捕捉这些‘活思想’。”陈乐说,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们没少下功夫。除了充分发挥党员和心理工作骨干作用外,设置意见箱也是其中之一。

在陈乐的提示下,记者在走廊、晾衣间、书吧、心灵氧吧,果然发现了不少意见箱。这些意见箱由官兵自己设计制作,有蓝色电话造型,有粉色房子造型,有绿色鸟巢造型,不一而足,既有行业特色又充满创意趣味。营里这样做,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工作上的建议、生活中的矛盾,还是思想困惑、心理疙瘩,只要是遇到问题,随时讲、尽管提!

战友们眼中的“槽点”,可能就是他们心中的“堵点”。随着一个个“堵点”被疏通,官兵的心气一点点理顺。越来越多的战友,当面向班长骨干、营连主官吐露心声、提出建议。从官兵思想动态到单位风气建设,从发扬军事民主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心理学上有一个“场化效应”,即一个人进入某个群体,就会被这个群体产生的心理场所磁化,并向外辐射这种能量。

采访中,一连连长赵静向记者展示了连队官兵自己编写的“暖心事20条”:“当战友身体不舒服时,我会带她去医务室,提醒她吃药”“体能考试时,我会准备热水、纸巾,为战友加油呐喊”“新兵下连时,我会列队欢迎,一起搬行李”……

如今,“暖心事20条”已经成为密切官兵关系的“黏合剂”。细细读来,每句话都是简单质朴的“兵语心声”,甚至有些琐碎。事情虽小,但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暖意、一股向上的力量。

当每名官兵的心思“被看到”,诉求“被聆听”,心灵“被温暖”,他们便处于一个强大的“能量磁场”。处在这样的磁场中,他们的内在能量相互激活共振,激荡出更澎湃的奋斗能量。

标签: